「我弱我有理」不对,但终结女性职场歧视的,

摘 要

  在一期《初入职场的我们》节目中,有一期采访董明珠。 主持小姐姐问到:“我想以事业为主,但我父母觉得我还是要照顾家庭,怎么办?” 言下之意,是女性如何在事业和家庭中做



在一期《初入职场的我们》节目中,有一期采访董明珠。

主持小姐姐问到:“我想以事业为主,但我父母觉得我还是要照顾家庭,怎么办?”

言下之意,是女性如何在事业和家庭中做出选择。

董明珠大手一挥回应道:

不要用性别差异营销自己,要用实力与能力解决问题!养儿防老的时代是过去的,女性可以放弃小家庭,以大家庭为乐。



这段访谈在网上引起很多讨论,就像《当下的力量》这本书中说:

她们的错在于,如果还继续从事实中汲取自我感,把自己囚禁在集体受害者的身份里,还是执着于愤怒、怨憎或诅咒,这么做也许给予她一个聊以自慰的身份感,以及和其他女性团结的一体感。
可是却把她捆绑在过去的枷锁里,堵死了她取得本质和真正力量的通道。
如果女性自外于男性而各自为政的话,就会滋养孤离感,进而巩固了我执。我执越巩固,你与真如本性便渐行渐远。

结合董小姐说的话,翻译过来就是鼓励女生不要给自己贴受害者标签、过度专注于“差异”,这样最后得到的只有同情。鼓励女生要自强奋斗,要靠实力来解决问题,在职场上立足。这些内容对女性应该是有启发和正面意义的。


这话是没有错,但在生育问题上,精英女性的经历和感受对普通女性的参考意义并不大。

精英女性,大多智慧、果敢,她们想要获得成功,自然不会依靠职场性别差异来博得同情,因为她们本身就有超出常人的实力。

然而,能做到如此的女性是少数,这样的“实力”大多数人是不具有的。


面对“为什么职场女性成功者数量较少”这个问题,董明珠指出了,有的职场女性将性别差异作为自己的资本,又以销售行业中的职场女性存在利用性别博取别人同情的情况。

她并没有做出外部环境的归因,比如常见的:

男权社会的压迫职场女性遭受性别歧视职场女性面临职业、家庭的两方面困扰。


说到职场女性面临的不公现状,有个很好的比喻:

假设公司有年终考核,最好的绩效是A+,而女性员工的绩效要自动降一级,A是她们的天花板。A和A+,都有机会评上年度优秀员工。

这是背景。

一个女员工,她得到了A等级。但是本可以凭实力得到A+的她,觉得这两者待遇并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她并不在意。

领导在台上,邀请她发布准优秀员工感言,问她:作为咱们公司最优秀的女员工之一,您觉得受到歧视和不公平了吗?

她一脸坦诚地说:完全没有,只要我足够努力,性别带来的这点差异完全可以忽略,反正我得到的成绩都是一样的。

这个女员工有错吗?

没有。

但问题就出在她无法共情台下普通员工的人生。

原本应该得到B级,而坠入C+的,和本应是A的,有机会评选优秀员工,却落得B级。

很多人都在心里不爽,那些因为选择生育或照顾家庭,而难以重返职场的女性(C+到B级),和工作上止步不前没有升迁机会的女性(B+到A级),她们才是构成公司主体的大部分。

作为人群中的一大部分,又有谁来给她们代言呢?

这句话,“不要用性别差异营销,要用实力解决问题”,稍微换一换角度,是不是可以这么说:

“贫困及外地考生不要强调自己出身,要用实力跟北京的考生竞争高考”,你们会怎么想?

或者是,当华人要参加某国家竞选时,说“华裔不要用种族因素营销自己,好好工作拿出成果就行了”,你会觉得国际社会上华人华侨、留学生会怎么看待他?


所以,当少数人逆天改命,顽强地战胜了不公,站在胜利者顶端时,“要看实力”这句话,用来自勉是可以的。

但用这句话奉劝别人,而又不提他人劣势,假装机会平等,就有点“不食肉糜”缺少同理心的味道。


为什么董小姐会觉得,照顾家庭不是个问题,至于影响到事业发展,就更不可能了?

看看她的前半生就明白了。

董明珠,36岁下海打拼卖空调,有魄力有胆识,在职场上杀伐决断,驰骋商场。她丈夫早亡,以单身母亲身份,用了22年时间,打拼到格力集团董事长这个位子。

白手起家,成就斐然的她是最有资格说出,“女生不要用性别差异营销自己,要用实力解决职场问题打脸男人”这句话的。

一个牛逼到能上门堵人要债的女性,会为了“家庭和事业兼顾不来”这事而烦恼吗?

也许会过,但肯定都被她一一克服了。或者说她不怎么能体会到普通女性在面临选择家庭和事业的烦恼。这事儿不难理解。

光年君曾参加过一次学术圈的饭局,有几个社会学的大佬,其中不乏有女性,就聊到了这个问题。

说到这个话题,职场上的女性,如果处在事业上升期,两者要怎么取舍呢?

然后大佬们都觉得这个话题......就是天方夜谭!

不需要取舍呀生育不会影响到事业发展啦,女人完全可以同时做这两件事呀很多事业有成的女士孕前孕后,都在四处奔波跑项目她们一边奶娃一边努力,你为啥不可以?

这你一言我一语的,配合很紧密啊,男士恨不得现身说法,女士们更没有凡尔赛的意味。

或许她们是真的不懂,为什么普通人在选择家庭和事业,生育和职场的时候,会有这种“软弱”的恐惧。


就像“幸存者偏差”,能够站到金字塔尖、有话语权去改变现状的女性,她们自身都有着超出常人的优秀和勇气,甚至不觉得这个问题是一个“问题”。

现实却是职场就是关乎性别的。因为女性会怀孕,进行人的再生产,因此经济部门会以此形成系统性的对女性的压迫。

女性的生活意义,仍逃不过,“女性不照顾小孩就是不务正业”,“女性的就应该多照顾家里”诸如此类的社会价值捆绑。

而这个时候,再在职场中要求女性不要“打性别牌”,用实力说话就是一种不公平。

因为女性已经被“天然”地要求平衡好家庭与职场,她们的精力已经被分配了一部分在没有补偿的家庭再生产之中。

这时“以实力说话”,天然就是对绝大多数女性不利的。

可能会有少数如董女士这样的成功女性作为典型。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依然被困在家庭再生产之中的女性而言,这种成功是不可复制的。

所以,解决问题需要实力,但理解别人需要担当。


我有朋友,生娃前是公司高管,生下孩子就有保姆带着,但还是全职在家带娃。

还有同事普通职员一名,家里没人帮衬,从月子到产假结束前都是自己带娃,产假结束还是马上回来上班,因为要赚钱。

这两个人,一个选择事业,一个选择家庭,难道选择家庭的人就一定没选择事业的人有事业心吗?

人生本就不是非一即二的选择题,很多时候根本就没有选择的权利。


只能说,能够朝着目标一直奔跑并且达到的人,真的是牛人,值得钦佩;至于普通人,得与舍本就人生常态,不要纠结就好。

上帝给了女人一副子宫,就意味着她们不可避免的面临生育问题,无性别差异对待是不存在的。

看看我们身边,除了公务员和教师,大多数非事业单位,在让女性休完了产假后,工作内容都会被适当“调整”。

温铁军老师说过,城市资本筛选劳动力就是纯粹的“掐草尖”运动,它必须要求你在最优秀的劳动年龄贡献最大的劳动价值。

所以35岁和怀孕就成为了筛选优质劳动力的两道筛子,只要城市资本掐草尖的方式不变,那么年龄歧视和性别歧视在职场中不可避免,这个不是你靠一腔热血就能改变的。

现在劳动力市场还算巨大,企业总可以像日本的鲑鱼罐头切掉头尾只要中间肥嫩少骨的一段似的,只要尽可能年轻力壮没生育的劳动力。

但社会的更替就必须要足够多的后代,这些子子孙孙总不能从石头里蹦出来。生娃,养育家庭,总要有人付出大量时间精力,这块工作是无论如何省不了的。

从家庭再回到社会的女性,如果对她们应有的报酬保障充耳不闻。

无偿占据女性生育,抚养孩子,家务劳动等等的一切付出,并视为理所应当。


如果真要奉行“凭实力说话”,那么女性为了保证自己的职场竞争力而放弃生育,那对高离婚率,低生育率这些个社会问题肯定是有害无益的。


其实性别平权的前提,就是承认差异。男女各有自身优势,每个人也都有自己不同的性格和能力差异。

但是,真正的女权,不是一味地强调女性在竞争中的弱势,而且要发掘女性在竞争中的优势。

比如,现在新兴的自媒体,线上购物,因为女性的购买力优势,同为女性的从业者其实也有优势。

现在的网红经济,淘宝头部的店主,女性势力居多;连主播都是薇娅要压李佳琦一头呢。

所以,只有我们真正认可女性的力量,从心底不把女性放在弱势的认知上,女性才能真正的崛起。


作者简介:最老的一届90后,浙江大学社会学系硕士毕业,十年从事社会学科研经历,业余爱好研究猫咪社群。我笔下的,正是你所关心的。喜欢的话记得关注哦~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